您的位置::雄讯五金网 >> 打孔膜

抑制通胀已到关键时刻电热材料

时间:2022年06月29日

抑制通胀已到关键时刻★

抑制通胀已到关键时刻★2008-05-17 11:52:12 来源:《新华商》杂志分享到:许小年

铁矿石国际价格上涨65%,触发连锁反应,中国国内主要钢铁企业宣布涨价,以抵消成本的上升,而家电、汽车等下游行业也闻风而动,纷纷酝酿提价。与此相类似,在原油价格的推动下,国内农药和化肥的价格也不断上升。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社会上有可能形成稳定的通胀预期,成本推动的中度通胀就会经连锁反应,演变为难以医治的高度通胀。

及时和果断的紧缩政策已经刻不容缓。

通胀的恶化有两大原因。供给方面,大宗商品国际价格的快速上涨增加了国内的生产成本;需求方面,经济连续多年高增长,收入的提高和充裕的流动性使社会购买力急剧膨胀。至于今年春节前后的天灾,只不过是雪上加霜,CPI在去年四季度已达6%以上的增长率。以为灾害过后即一切太平是一厢情愿的幻想,仅以临时的物价管制应对,则极有可能错过时机,物价进一步攀升,未来的调控将会变得愈加困难。

近年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对国内价格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结果。粮食、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动将继续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国内价格的走向。为了制定反通胀的政策,有必要研究和把握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动规律。

当前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既是周期性的,也是趋势性的。周期性因,素如粮食的播种面积和天气,或者美国的原油商业库存,引发粮价或原油价格的短期波动,而趋势性上涨则意味着价格一旦上去,就不可能回到原来的水平。例如原油价格在几年之内就从20多美元涨到100美元以上,将来再回到60、70美元的可能性已经很小。这是因为原油的开采成本构成了价格的底线,陆上地质条件较好的油田均已开发,石油公司正从陆地走向浅海,再从浅海走向深海,寻找新的油田和气田。可以想见,勘探与开采成本正如同芝麻开花,节节升高。

国际粮价的趋势性上涨也有结构性的长期因素推动,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跌落回一两年前的价位。为了替代不可再生的石化燃料,人们从玉米(1945,1.00,0.05%,吧)中提取酒精,对玉米的需求因此陡增,玉米的国际价格从2007年初到现在上涨了33%。在一年多的相同时期内,大豆(4522,58.00,1.30%,吧)价格上涨了107%,原因之一是中国、印度等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民众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食物油和肉类的消费增加,大豆作为食物油的原料和生产饲料的原料,成为供不应求的商品。

通胀面对国际价格的长期趋势性上涨,采取临时性的价格管制和价格补贴控制国内通胀,显然是开错了药方。原油价格再涨怎么办?难道成品油、农药和化肥价格的行政管制要持续到国际油价回落为止吗?向大型炼化企业提供的财政补贴每年以百亿元计,国家的财力还能支撑多长时间?众多中小企业的亏损又由谁来埋单?财政补贴跟不上的地方,企业只好停产,供应出现短缺,与高价但仍可买到东西相比,此举对公众利益将造成更大的伤害。这样的事正在乳制品市场上发生,价格管制令奶农无利可图,惟一的出路就是歇业。

供应短缺不仅损害消费者利益,而且令控制通胀的政策丧失信誉。在行政力量和市场力量搏击的过程中,短缺无声却坚定地宣告了前者的失败。成品油价格管制的前提是冻结原油价格,但政府可有这样的能力?同理,要管房价就必须管住钢筋水泥的价格,而要管钢价就必须管住铁矿石的价格。计划经济的逻辑就是这样,要管就都得管起来,而市场经济的逻辑也一样,要放就都得放开。半计划半市场的操作只能扩大供需失衡,带动预期通胀上升,刺激消费者在市场上抢购,促使企业竞相提价。在通胀预期的支配下,成本和价格呈螺旋式交替上升,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形成恶性通货膨胀。

反通胀政策的关键因此不在管制现行价格,而在有效管理预期通胀。所谓有效,就是要使企业和消费者相信,未来的价格将比今天的低,至于今天的价格是否比昨天低,已经无关宏旨,大可不必为此伤神,当务之急是提高反通胀政策的公信力(Credibility)。

欲使公众相信未来价格走低,需要做的无非两件事:一曰增加供给,二曰抑制需求。要想增加供给,则必须解除价格管制,听任价格上涨,让企业有钱可赚。无需给予社会责任的说教,在利益的驱使之下,企业自然会增加产出。另一方面,要想抑制需求,则必须而且也只有紧缩银根。这也是为什么宏观调控永远是关于总量的,政策不以具体价格为目标,具体价格肩负着调节供需和恢复均衡的重任,不可随意干预价格体系的运行,政府只能控制需求总量。

如何紧缩银根?准备金率如同麦田里的稻草人,稍有经验的麻雀都不会认真对待,商业银行仍有大量的超额储备。况且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准备金率的提高不能反映为利率或者资金成本的上升,不能显著降低企业与个人的借贷需求。至于贷款的数量控制,早已退到了计划经济的老路上,不仅侵犯了银行的经营自主权,而且打乱了资金的市场化配置。

要紧缩银根就必须连续加息,每次加息的幅度可以小一些,给企业和个人留出调整的时间,但货币政策当局应明确无误地将其意图传递给市场:中国经济眼下的最大风险是通胀,除非通胀能得到有效抑制,否则加息不会停止。不断上升的国内利率当然会吸引热钱的进入,一石不可两鸟,人民币不得不加速升值。强势的本币降低了进口成本,也有助于控制国内通胀。

当前有一种议论,以美国经济衰退为由,主张放松从紧的宏观政策,刺激内需,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殊不知,中国经济的问题正是增长过快,内需过于旺盛,多年积累的内外失衡表现为商品、服务和资产价格的膨胀,若不能及时纠正,就极有可能酿成将来的大祸。

上一篇:供应冲击成国内通胀主因下一篇:专家解析围绕劳动合同法争论的几个问题

招聘

招聘

北京招聘

招聘网

招聘网

友情链接